棉花

棉花基本知识

1 棉花的生长特性和生长期
 
棉花是一种重要的天然植物纤维,它原产于热带干燥的草原地区,最初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后来逐步引种到亚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地区,发展成今天的一年生作物。目前,由于育种和栽培技术的进步,棉花的种植范围已有较大扩展,在北纬45度到南纬35度的范围内都有种植。棉花生长应具备一定的热量、水分、日照、土壤等条件。如要求全年日照时数不小于1300个小时;需要深厚的活土层;棉田一般以中性及微碱性土壤为好;要求地下水位最好在1.5米以下。棉花的生长分为萌芽出苗、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成熟期5个阶段。棉花生长历经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到立冬16个节气。相对于其他农产品来讲,棉花生长期较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
 
中国棉花产区分布图

http://www.yhqh.com.cn/uploadfile/2016/0108/20160108093728159.gif
 
2、棉花的分类
 
棉花为锦葵目棉属,棉属有四个栽培棉种组成,即亚洲棉、非洲棉、陆地棉(又叫细绒棉)、海岛棉(有叫长绒棉),我国不是棉花原产地,棉种是由国外引进的。我国植棉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但到20世纪50年代末,陆地棉成为我国的主要品种。其次是长绒棉,长绒棉纤维较长,在我国新疆地区有一定产量。
 
3、棉花的加工与检验
 
棉农从棉棵上摘下的棉花叫籽棉,籽棉经过加工后去掉棉籽的棉花叫皮棉,习惯上所说的棉花产量,一般都是指的皮棉产量。锯齿轧花机加工出来的皮棉叫锯齿棉,皮辊轧花机加工出来的皮棉叫皮辊棉,皮辊棉轧工质量不好,生产效率低;齿轧花机加工出来的皮棉轧工质量好,但对棉花纤维有一定的损伤,目前陆地棉的加工基本上都用锯齿轧花机,长绒棉的加工使用皮辊轧花机。
 
籽棉加工成皮棉的比例是10:3,即每10吨籽棉可加工成3吨皮棉。轧花机加工成的皮棉经打包机打成符合国家标准的棉包。国家标准皮棉包装有三种包型:85公斤/包(±5公斤);200公斤/包(±10公斤);227公斤/包(±10公斤)。
 
棉花检验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GB1103----1999进行的。根据棉花的成熟程度、色泽特征、轧工质量这三个条件把棉花划分为1至7级及等外棉;又根据棉纤维的长度25—31mm划分有长度级,棉花长度级以1mm为级距。国标规定皮棉3级、长度28mm为棉花标准级,书写为328。棉花检验分感官检验和仪器检验。根据国家新标准,现在棉花的定级以感官检验为主、仪器检验为辅,主要是因为目前还没有符合我国国情的棉花定级仪器,目前的棉检仪器主要是测试棉花的一些物理指标,如棉纤维的强度等。棉花的公正检验和仲裁单位是国家各级纤维检验局(所),棉花的进出口检验由各省(市)商品检验局负责。
 
4、棉花的主要用途
 
棉花不仅是我国农产品中最大的经济作物,而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棉花是涉及农业和纺织工业两大产业的重要商品,是中国1亿①多棉农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此外,棉花在国防、医药、汽车工业等方面也有重要的用途,可以说,棉花的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都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国家对棉花生产非常重视。
 
5、棉花的分级
 
棉花的分级是棉花收购、加工、储存、销售环节中确定棉花质量、衡量棉花使用价值和市场价格必不可少的手段,对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满足生产和消费起重要作用。
 
棉花等级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棉花品级分级,二是长度分级。 
  
1)品级分级。一般来说,棉花品级分级是对照实物标准(标样)进行的,这是分级的基础,同时辅助于其它一些措施,如用手扯、手感来体验棉花的成熟度、强度,看色泽特征,看扎工质量,依据上述指标将棉花分为七个品级。 
 
2)长度分级。长度分级用手址尺量法进行,手址纤维得到棉花的主体长度(一束纤维中含量最多的一组纤维的长度)。依此标准将棉花长度分为25、26、27、28、29、30、31mm共7个长度级别。 
 
品级分级与长度分级组合,可将棉花分为36个等级,构成棉花的等级序列。如国家制定指导价的标准品级是328,“328”即指长度为28.1-29.0mm的3级棉花。
 
   
不同等级棉花之间有一定差价,国家对不同等级之间的差价有一指导性标准,称为差率表。根据市场情况,国家不定期地对差率表进行调整。
 
尽管棉花有这么多等级,但一般规定5级以下为等外品,市场销路不好。正常年景,我国棉花绝大部分在3级以上。 
 
我国棉花产销量较大的是细绒棉。新的《棉花 细绒棉》国家强制性标准(GB1103-1999)于1999年7月2日正式发布,替代1972年的棉花国家标准(GB1103-1972),并于1999年9月1日起实施。新国标与老国标的差异主要有: 
 
1)将棉花标准含水率10%改为公定回潮率8.5%,与国际上棉花、棉纱及纺织品贸易惯例接轨。
2)将国际上通用的马克隆值作为棉花质量考核指标列入标准,有利于促进优质棉花生产,优化品种结构,提高棉花品质。 
3)将棉花长度以2mm分级改为以1mm分级,范围长度改为保证长度,与国际贸易中以1/32in(0.794mm)接近,有利于棉花资源的充分使用。 
4)将“在同一批棉花中,允许有相邻品级的棉花比例34%,超过此数时,应分别计价”的规定,改为“同一批棉花中,不允许有跨主体品级的棉花;与主体品级相邻品级的棉花比例不得超过20%”,“检验结果按主体品级和各相邻品级所占百分比出证”的规定,有利于提高棉花质量的一致性,并使有意掺混低品级棉花的行为无利可图。 
5)将“棉花中严禁混入危害性杂物”作为棉花的质量条款要求列入标准,并对棉花中混杂“异性纤维”问题做出了严格规定。长期以来困扰棉纺工业的“异性纤维”问题有望出现大的改观。 
6)增加了成包皮棉的抽样数量,有利于提高质量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上述这些改进,将有效地促进棉花质量的提高,对指导棉花育种和品种结构调整,降低棉纺企业成本,促进生产和提高纺织品质量将发挥积极作用;对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促进棉花及纺织品的对外贸易有着重要意义。 
  
6、棉花的储存

棉花的储存要求交通便利、防火、通风、防潮、防止发生霉变等,特别是防火,棉花储备库都是特级防火单位。棉花在符合储存的条件下,保质期较长,一年之内品质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超过一年,即使品质有一些变化,一般也不会影响使用。储存时间过长的棉花,会影响到色泽和品级。 

7、棉花主要品种
 
50年代岱字棉15号长期左右着我国南北方棉花生产,1958年的推广面积曾高达5177万亩。70年代初我国从美国引入岱字16、岱字45、斯字7A等12个棉花品种,在全国各大棉区布点试验结果表明,我国自育品种在丰产性、适应性及抗病性等方面优于引入品种,但在纤维品质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80年代以来,国家加强了棉花育种攻关,选育并审定通过了一批丰产、优质、抗病新品种。“八五”棉花育种攻关指标中对纤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起了育种者的高度重视。从近两年中美棉花品种联合区域试验结果来看,自育品种在产量和细度上均超过了美方品种,在纤维长度方面与国外相差不大,关键的差距是纤维强力偏低。 
 
下面对我国各主产棉省推广面积50万亩以上的主要品种及新育成的品种(系)作一介绍。 
 
1)鲁棉品种 

鲁棉11号: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育成,属中熟陆地棉品种。丰产性好,纤维品质符合纺织工业要求,在黄萎病轻的年份或田块种植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 
鲁棉12号: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育成,属中熟偏早低酚棉品种。优质、抗枯萎耐黄萎。适于山东棉区春播或麦棉大垅春套种植。
鲁棉13号: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牵头育成,属利用雄性不育系育成的中熟陆地棉一代杂交种。该品种综合性状好,纤维品质符合纺织工业的要求,是山东省目前较为理想的推广品种,适于轻(无)病地麦棉春套或直播。 

鲁742系: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育成,属短季棉新品系。丰产、优质,抗枯萎病,对棉铃虫也有一定的抗性。1994年4月山东省审定,并确定在本省适宜地区示范推广。 
 
2 豫棉品种 

豫棉4号: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育成,属中熟陆地棉抗枯萎病品种。1989年和1991年分别由河南和全国审定,该品种早熟性与综合性状好,丰产优质,符合纺织工业要求,适于黄河下游棉区种植。1993年河南省种植57万亩。 
豫棉9号: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育成,属早熟陆地棉品种。早熟形状突出,霜前花率高,高产稳产,纤维品质各项指标比较协调,符合纺织工业要求,抗枯萎耐黄萎。适于黄淮海地区麦棉两熟夏套种植。该品种1993年通过国家级审定。 

豫棉10号:郑州市农科所和商丘地区农科所协作育成,属中早熟陆地棉品种。高产、稳产、抗病,纤维品质符合纺织工业要求。霜前花率高,衣分高,适于河南省麦棉套种。 
豫棉11号: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育成,该品种为陆地棉和中棉(亚洲棉)的杂种后代,但其形态特征表现为陆地棉型,属春播品种。它综合了陆地棉和中棉的优良特征,成熟较早,霜前花率高,结铃性强,产量高,兼抗黄萎病,抗干旱,耐贫瘠,适应性广。适于河南省及黄淮流域麦棉春套或春直播。 
 
3)新疆棉品种 
 
新陆早1号:新疆石河子试验站育成,属特早熟陆地棉品种,1991年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早熟、丰产、品质优,适于西北内陆棉区种植。1993年新疆种植182万亩。 
新陆中4号:新疆农科院经作所育成,属中熟陆地棉品种。1992年通过新疆审定。该品种的突出特点是纤维品质优异,单纤维强力达4.07克,含糖2.2级,属微含糖量。商品检验出口合格率高,深受生产和外贸单位的欢迎。 
  
4)“字号棉花品种 

“中”字号棉花品种是近几年中国农科院棉花所育成的适合我国不同棉区和不同耕作制度需要的系列棉花品种,种植面积占全国植棉面积的50%左右,10年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达125亿元以上。 

中棉所12:中熟陆地棉品种。为我国第一个产量和品质赶上和超过常规丰产品种的抗病品种。结束了我国棉花育种、区试、繁殖和生产上抗病品质与常规品质脱节、分离的局面,促进了棉花品种向兼抗、丰产、优质的方向发展,其种植面积覆盖了我国黄河、长江和新疆内陆棉区,是我国自育棉花品种中持续时间最长、种植区域和累计面积最大的品种。 

中棉所16:早熟、抗病、优质,适于黄淮海棉区作麦套夏棉种植。该品种纤维洁白,绒长、细,可纺优质纱线和织品,兼抗枯黄萎病,可在带病棉田种植,是国家科委、农业部重大科技推广成果。 
中棉所17: 早熟、丰产、优质、抗病,是适于麦棉间作套种的棉花新品种。1992年种植面积1000余万亩,已成为黄河流域的一个主导品种,现为河南省和国家麦套棉区试对照种。 

中棉所19:中早熟陆地棉品种。早熟、高产、优质,兼抗枯黄萎病,耐棉苗根腐病,抗棉铃虫、高抗红铃虫和Ⅱ级抗蚜虫,1992年和1993年分别由陕西、河南和全国审定。适于黄淮棉麦套种、病地和水肥地种植,更适宜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 
中棉所21:是我国“八五”攻关首批育成的抗虫、抗病、高产棉花新品种,1994年通过河南省审定,适合春白地和麦套春棉种植。
中棉所25 :属中早熟品种。早熟、高产、优质、抗旱、抗病,衣分较高,1995年通过河南省审定。 
另外,山西省的晋棉11号、辽宁省的辽棉9号,湖南省的湘棉10号于  1993年种植面积均超过50万亩,至今仍深受广大棉农欢迎。 
 
从近十年来我国各主产棉区棉花品种,可以看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棉花育种将呈现如下特点和趋势:第一,育种速度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周期缩短。第二,品种类型增多。为满足多种种植模式的需要,由中熟发展到早熟、中早熟、特早熟。随着棉花生产的发展,由单一常规棉发展到低酚棉、杂交棉、抗虫棉、抗旱棉等多类型并举。第三,品种的抗病性由单抗向兼抗、多抗发展。目前抗枯萎病的品种较多,抗黄萎病的品种较少且抗性偏低。随着当今黄萎病在我国各棉区的日趋加重和蔓延,抗黄萎育种仍是下一时期的努力方向。第四,育种目标由追求产量与品质的同步提高转向高产、优质、抗病、抗虫、抗逆等综合性状的普遍提高和改良。第五,基因抗虫棉育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攻方向。第六,有色棉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将成为一门新的课题。
 
棉花供求和价格 
  
1、供求。建国以来,我国棉花供求的矛盾一直比较突出,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20世纪80年代之前,国家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总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国家对棉花统一价格,统一调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20年,棉花供求情况变化较大,总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84年,国内棉花由供不应求转变为相对过剩。由于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全国棉花产量由1980年的270万吨提高到1984年的626万吨,而1984年棉花消费能力只有301万吨。 
 
第二阶段:1985-1989年,棉纺工业快速发展,棉花由相对过剩转向供不应求,全国棉花消费能力由1984年的301万吨增加到1989年的400万吨,而同期棉花生产出现滑坡,1989年棉花产量只有374万吨。
 
第三阶段:1990-1994年,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供求情况不断变化。1990年我国棉花产量达568万吨,供求基本平衡,但在1993年棉花产区出现虫灾,产量下降到373万吨,但此时我国棉纺制品大量出口,在1994年不得不安排进口棉花50多万吨。 
 
第四阶段:1995-1999年:1995年以后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的棉纺制品出口采取限制政策,棉纺企业效益下降,国内棉花再次出现阶段性过剩。随着需求量的减少,种植面积和产量也逐年减少,据统计从1997年开始我国棉花种植面积低于7000万亩,据专家分析,满足国内棉纺企业的需要,正常情况下棉花种植面积不应少于7000万亩。 
 
2、价格。1999年以前,棉花流通体制及棉花价格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收购环节实行合同定购,由供销社统一收购;在销售环节,由国家计划分配,供销社统一经营,不放开棉花市场。所以,多年来我国棉花价格不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 而是由政府根据国内棉花的供需状况来确定棉价。这种购销体制及棉花价格的形成,最突出的特点是僵化,不能及时适应变化了的市场情况,少则一年,多则几年价格不动。当棉花供过于求时,价格不能及时下降(如96、97年);当棉花供不应求时,国家又往往不能及时提高价格(如92年、93年),“卖棉难”与“买棉难”交替出现,供不应求时收购环节抬级抬价,供过于求时压级压价,使棉农面临的价格风险非常大。
 
1984年棉花产量首次突破500万吨,获得有史以来的大丰收,棉花价格稳中趋势降。 
1985-1986年由于一部分农产品价格放开后其价格上涨过多,使种植棉花的比较效益偏低,导致棉花产量减少,全国棉花供应紧张。为了恢复生产,1987-1990年国家又连续三次调整棉花价格。
 
1992-1993年因受病虫害、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棉花两年减产,供求矛盾突出。为迅速改变棉花短缺的局面,1994年国家大幅(高达59%)提高棉花收购价格。为弥补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和市场粮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缓解供求矛盾,提高植棉效益,1995年国家再次大幅度提高棉花收购价格(高达28.7%),使标准级皮辊棉的实际收购价格提高到1400元/吨。 
 
1995年至1999年,由于棉花连年丰收,严重供过于求,积压日趋严重等原因,棉花价格呈下降趋势,标准等级皮棉从1.3—1.5万元/吨下降到99年底的0.85万元/吨,2000年初有所上升,为0.95—1.0万元/吨左右。但主要是高等级棉花,大众品级的棉花仍在低位徘徊。 
自建国以来,价格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7年,价格稳定期。国民经济实行高度计划管理,全国棉花统购统销,价格相对稳定在1800元/吨上下。
 
第二阶段:1978-1988年,调整期。国家先后8次调整棉花收购价格,其中上调5次,下调3次,但调整幅度都不大。这是我国棉花生产发展较快的时期,1986年棉花收购量达379.5万吨。 
 
第三阶段:1989-1995年度,价格暴涨期。国家先后7次上调棉花收购价格,仅1994年就调整3次,累计调整价格幅度130.3%。尽管如此,棉农的种棉积极性并不高,棉花生产逐年下降,1993年全国收购棉花只有239.3万吨。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比较收益不高造成的。国家制定棉花收购价格主要与粮食价格对比,由于粮食价格长期偏低,导致棉花收购价格也偏低,种棉花投入多,风险大,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不如种植其它经济作物及水果、熟菜。 
 
第四阶段:1996-1998年度,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棉花政策变化大,供销社棉麻企业经营最困难的时期。由于棉花持续供大于求,销售困难,价格不断下滑,库存积压,供销社棉麻企业亏损严重。椐供销社棉麻系统统计,到1998年末,商品棉帐面库存5900万担,累计亏损366.8亿元,待摊费用、待处理损失等130亿元,形成了沉重的经济包袱。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受棉花价格提高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纺织工业生产出现徘徊和下降。棉花价格提高后,纺织企业为降低成本,大量使用化纤,致使我国纺织业棉花的用量下降。
 
第五阶段:1999年度,价格逐步放开,价格波动较大。1999年度的棉花市场总体上看,棉花的面积、产量下降,需求增加,当年平衡出现缺口。但从资源总量上看仍然是供大于求的格局。 

32001年度棉花收购价格预测及分析 
 

根据中国价格信息中心的预测,2001年度国内棉花收购价格将维持在每担450元左右,低于去年的价格水平。  
 
今年国内棉花市场价格必将出现下跌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由于国内棉花收购价格曾大幅度上涨,棉花种植面积在去年增长450万亩的基础上,今年还将进一步增加。据有关部门对农民种植意向的调查,2001年棉花种植面积将比去年增长18.9%;另据国家统计局种植意向调查,2001年棉花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14.9%。按此计算,今年棉花种植面积将达到6900万亩以上,产量也将进一步增加,而棉花消费需求却难以同步增长,国内棉花市场将再度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加之国际市场棉花价格下降,今年新棉上市,国内棉花市场价格必将出现下跌。  
 
前几年我国棉花产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棉花消费需求却难以较快增长,国内棉花严重供过于求。1999年放开棉价后,促使棉花价格大幅度下降,1999年新棉收购价只有每担380元。国际市场棉价也处于较低水平。去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增长影响,纺织用棉增加,棉花价格也开始持续回升,国内新棉收购价格一度涨至每担520元,国际市场棉花价格也由去年初的每磅47美分上升到年底的66美分。但进入2001年,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国际市场棉纺织品需求疲软,棉花价格不断下跌。
 
棉花的生产和消费
 
1、国际棉花生产和消费。目前,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墨西哥和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主要棉花生产国。
 
1996年以来,国际棉花市场出现了较大波动,呈现出相对“过剩”的特征。美国、中国等几个产棉大国的棉花产量出现大起大落,每年棉花总产量变化较大。1997年全球棉花产量为1990万吨,比上年增产73万吨;1998年为1842万吨,比上年减产148万吨;1999年棉花产量又呈大幅增产的趋势。
96年世界、美国及其它国家产量源于美国农业部《世界农产品月度供求预测报告》1998年1月期;1997年的数据源于1999年1月期;1998、1999年数据源于2000年3月期,其中1999年数据为估计值。 
目前世界棉花消费不景气,国际市场棉花过剩严重,连续四年供大于求。(见表二)。

表二:1996-2000年世界主要棉花消费国消费量及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消费量来自于中国棉花信息网。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1998年生产统计和1997年贸易数据计算,棉花贸易集中在少数大国之间,出口棉花最多的五个国家依次是美国、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印度和希腊,合计出口量约占世界总量的63%,其中美国出口就占了世界总量的1/4。进口棉花最大的五个国家依次是中国、巴西、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和意大利,合计进口量约占世界总量的45%。 

2、我国棉花的生产和消费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和消费国(见表一:1996-1999年世界主要棉花生产国产量及所占比重;表二:1996-1999年世界主要棉花消费国消费量及所占比重)。全国除西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少数省区外,都有种植棉花的历史,目前棉花主产省为新疆、河南、山东、河北、江苏、湖北,其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80%左右(表三:1999年度全国棉花主产省棉花种植面积及产量情况)。
 
(1)、我国棉花的生产。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千方百计增产粮食、解放吃饭问题的同时,十分重视棉花生产,采取尽可能多的措施,大力鼓励和支持增产棉花。

1978年以前的二十多年中,同其他农产品生产一样,棉花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全国棉花总产量从1949年的44.44万吨增加到1978年216.7万吨,亩产从11公斤上升到29.5公斤。但由于生产经营体制的束缚,棉花增产幅度与各级政府的努力和广大棉农的付出很不相称,生产发展缓慢,供需之间矛盾突出,棉花资源短缺一直困扰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年年需要进口大量棉花来满足国内的需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1978年以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农民发展棉花生产的积极性,棉花生产能力迅速提高,棉花供给状况有了根本性好转。1982年我国棉花产量跃升为360万吨,占世界棉花产量的24.4%,居世界第一位,第一次实现供求平衡。以后的波动出现两次高峰值,1984年,产量达到626万吨,创造了迄今为止我国棉花产量的最高记录;1991年,达到568万吨。也出现了四次低谷,1986年的354万吨;1989年的378万吨;1993年的374万吨;1999年的385万吨。其余年份的产量都在450万吨左右(见图一:历年棉花产量、消费量对比图)。
 
(2)、我国棉花的消费。棉花的用途单一,以直接供应棉纺工业为主。棉农自用部分一般局限于絮棉,用量较为稳定,因而,棉花的商品率很高,棉纺工业的发展状况构成了棉花需求的基本格局。八十年代以后,我国沿海城市建立起发达的棉纺加工业,我国棉花主销区位于沿海及中心城市, 如京、津、沪、广东等地。近几年,国家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东锭西移”战略,棉花的消费区逐渐向主产区转移。 
 
从1995年开始,棉花出现调销不畅的局面,随后的4年棉花供大于求日趋严重。95年供求平衡有余近1400万担,96年度结余1800万担,97年度结余3000万担,98年结余2000多万担。为此,国家不得不收储大量的储备棉。目前,国内棉花总资源已经比两年的消费量还多。由于棉花滞销,积压严重,供销社棉花经营亏损不断增加。
 
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国家每年仍进口大量棉花,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价格问题。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棉价出现严重的倒挂现象,即国内棉价过高,国际市场棉价偏低。二是以异性纤维(指的是混在棉花中的化学纤维、丝、麻、毛发、尼龙丝、草、袋丝、塑料绳等软杂物,它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异性纤维不仅增加成本,而且给棉纺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一个中型棉纺企业,每天要用300-400人挑拣棉花中的异性纤维,每年需付出挑花人员工资高达200-300万元。据报道,安庆棉纺厂1998年挑拣异性纤维用工达7万个,挑出异性纤维27.2公斤,投入300多万元。尽管如此, 仍有许多异性纤维没有挑出来,顾客要求索赔的很多。其次,异性纤维还直接影响到国产棉的使用和棉纺织品的出口。据纺织企业反映,内地棉花每吨含异性纤维20g左右,新疆棉每吨约8g,进口棉花则没有异性纤维。
 
影响棉花产量的几个主要因素
 
(1)土壤条件:棉花是深根作物,需要深厚的活土层;耐旱而忌渍涝;轻度耐碱。为了更好的满足棉花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一方面要加深耕层、改良土壤、搞好高产稳产农田基本建设;另一方面还要采取松土、施肥、排渍、灌水等耕作措施,随时调节土壤的水、肥、气、热等状况,以改善棉花根系活动的环境。
 
(2)需肥规律:棉花在不同生时期对氮、磷、钾的需要量也不同。所以,植棉者应严格按照棉花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对肥料的需求,科学施肥。
 
(3)需水规律:棉花的生命活动是和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缺水干旱固然不行,但水涝的害处更大。棉花在各生育阶段对土壤水分条件的要求不同,必须掌握棉花各生育阶段的田间耗水量以及适宜的田间持水量,以便适时采取灌水、排水、松土保墒、晒土放墒等措施,使棉田保持最佳供水状态,免除旱、涝灾害。
 
(4)空气条件:棉花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必须为棉田创造良好的通风条件,以促进棉花根部及上部的生长,防止落铃、烂根。
 
(5)温度条件:棉花在生长、发育的各阶段都有其需要的适宜温度条件,过高或过低都对棉花产量带来很大影响。
 
(6)日照条件:阳光既是光合作用的动力,又是地面上的热量来源。合理密植,改善棉田的光照条件,对棉花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
 
(7)病虫害:棉花的病害—--在棉花生长的各个阶段,有多种病害发生。我国已发现的棉花病害有40多种,危害最严重的是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其次是棉花的苗期病害;棉花的虫害—--我国棉区分布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大,棉花害虫种类繁多。据记载我国棉花害虫已知的有300多种,其中主要的有20---30种,最重要的有15种之多。所以,加强棉花田间管理,防止或减少棉花病虫害的发生,对棉花的优质、高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8)冰雹等天气灾害:在棉花的整个生长及收获期,如遇冰雹、台风等灾害,将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甚至绝产。 
另外,棉种的选择及植棉者的管理生产经验也将影响棉花的产量。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客服热线

400-886-7799

联系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8号楼31层2702单元31012室、33层2902单元33010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