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以罚观治的三年实践:《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行业观察

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安全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了《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决定于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三年行动,牵头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和公安部。 


e5f006167e8b6095ed387e717bd1f4a




2024年8月,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办理洗钱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介绍了近三年来反洗钱工作的整体成效,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洗钱罪(刑法第191条)刑事案件共计2406件2978人,其中:2021年审结499件552人,2022年审结697件834人,2023年审结861件1019人。截止发布会统计,2024年上半年起诉洗钱罪1391人,同比上升28.4%,对洗钱犯罪的打击力度持续加大。


本文【捷软反洗钱】将根据2018年以来人行的处罚数据,纵览近6年处罚变化趋势,观察2022-2024三年计划行动开展前后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力度变化情况。


声明:

本篇数据均由【捷软反洗钱】通过人民银行官方网站公布的联合检查的罚单数据整理,由于无法根据具体的处罚事项进行拆分,其统计的处罚金额通常会高于官方口径,仅供从业人员了解监管处罚趋势。其中,因避免数据差值过大对图表的影响,2023年图表数据中不包括对支付宝、财付通分别开出的两张巨额罚单。


据【捷软反洗钱】统计,三年间反洗钱处罚累计处罚金额超61.28亿元,涉及968家机构,8类金融行业,其中银行机构罚金占罚金总数的32%。在三年的案例中,仅见1例未进行双罚的案例。以下整理2018年以来,处罚形式变化:


01



历年罚单数量变化图(2018年-2024年)

550488b70489f45be378697a266f943



从罚单数量能够看出,自2020年开始,处罚力度有所上升,至2024年,罚单数量平稳回归。(现场检查与公布罚单存在半年到一年多的滞后期,2020-2022三年疫情对检查和处罚存在一定影响,所以看上去2023-2024年罚单数量有所下降。)


02



历年罚单金额变化图(2018年-2024年)

fd5b9fa4c2bf05c555be1fee7e746f1




b6aca67ee2e3a02d4598afe885e2578




近六年以来,对个人开出的年罚金总额保持在1000万至2400万这一区间。对机构的处罚金额在2020年达到历史最高,2022年至2024年的处罚金额保持在4亿元至6亿元这一区间。本文图表数据中暂未包括的2023年对支付宝、财付通开出的20多亿罚单,从侧面说明监管机构对于高风险领域的关注,结合实际洗钱案例以及当前社会消费者支付习惯,更多的上游犯罪分子选择支付账户作为快速清洗资金的一环。因此,支付行业的洗钱风险管理仍然非常关键。


03



处罚原因


根据处罚原因查看近六年处罚趋势如下:


40662489efe02c48c42c9965b059f6c



根据上表,不同的处罚原因及数据变化体现了以下特点:


01 客户身份识别


处罚次数从2018年556次波动下降至2024年424次,表明金融机构逐步强化了客户身份识别能力。2020年、2022年的反弹也暴露出基础工作落实到位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阶段性的反复。整体来看各类处罚原因,横向比较历年问题数量,客户身份识别一直是当年处罚数量最多的处罚原因,也体现了客户身份识别作为洗钱风险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要性。2025年开始实施的新《反洗钱法》将客户身份识别归并到客户尽职调查工作中,金融机构应更加全面地了解客户、核实客户身份,监管检查也将不只检查客户身份基本信息缺项等简单的资料收集工作。但尽职调查现场检查处罚点和身份识别检查处罚存在什么区别,需要等尽调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后,根据检查处罚的案例才知道。


02 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的甄别和报送


处罚次数在2021年达到峰值(326次)后波动下降,2024年降至178次,反映金融机构对大额交易、可疑交易的识别和报送效率有所提升。新《反洗钱法》中将处罚原因“未按照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拆分成“未按照规定报告大额交易”及“未按照规定报告可疑交易”两条,两者的区分,将影响监管检查的颗粒度。


03 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信息保存


与前两大点处罚原因相比,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信息保存的问题处罚频率较低,在2024年全年处罚数量降至27次,也体现了目前金融机构在客户信息保存上的有效性。


04 “与身份不明客户交易”及“客户等级划分”


“与身份不明客户交易”及“客户等级划分”属于客户身份识别或客户尽职调查的细化问题,近年来对这两类问题单独作为处罚原因,体现了监管检查的颗粒度,对风险问题的检查,不止局限于简单的客户身份识别。2023年起,“客户等级划分”首次被处罚(41次),也说明本问题将成为新抓手,促使金融机构及时评估准确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根据风险高低分配管理资源,体现了风险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虽然因为疫情影响,近两年的罚单总数有所减少,但“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的甄别和报送、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信息保存、与身份不明客户交易”的占比显然变大,尤其是增加了“客户等级划分”单独列出,说明央行检查和处罚已经从关注身份识别基本信息的完成,上升到了洗钱风险更加相关的深层次反洗钱工作。义务机构在完成身份识别履职情况好转的基础上,务必关注交易监测、身份不明客户识别、客户等级划分的合规性、有效性。


04



地域分布


地域分布来看,各地区罚单金额、罚单数量及处罚原因如下表(2022年-2024年三年数据累计)


429ed3752bec944f3db21a6d480dac8


983f7a11579caf8a340fdd0351fa4dc



d85d58cb81a226cb024f79eb6eb447f



从地区分布看各地的处罚力度,广东以1.1亿元的处罚金额居首,单张罚单平均金额约78.79万元。河南则以166张罚单成为罚单数量最多的省份。


经济活跃的广东、浙江、福建、上海、北京等地罚单金额与数量均居前列,而西藏、青海等经济规模较小的地区处罚力度较弱。此外,天津作为直辖市,罚单数量极少,与当地金融活动规模及监管资源配置有关。


05



机构罚单数量(不考虑个人罚单)


从机构罚单数量(不考虑个人罚单)上看,涉及处罚的机构行业有银行机构、支付机构、保险机构、证券机构、期货公司、货币经纪、小额贷款、信托公司,其中,银行机构数量占机构总数的90.3%。


06



总结


总结三年行动的成果及处罚原因,结合2025年实施的新《反洗钱法》,能够看出客户尽职调查仍然受到重点关注,其中包括客户基础信息的识别、受益所有人识别、身份不明客户的认定、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等,其中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有效开展也将影响金融机构以风险为本的原则开展洗钱风险管理工作。此外,大额交易、可疑交易的报送、可疑交易的处理分析不仅影响机构本身的风险识别工作,也将影响有权机关洗钱案件的处理和甄别,基于当前国家对电信诈骗等上游犯罪的打击力度,金融机构提交的可疑交易线索也将促进反洗钱行动的进一步开展。


《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的实施,是我国反洗钱工作的重要里程碑。通过司法机关的洗钱罪起诉判决、监管部门现场检查处罚双管齐下的有力推动,我国反洗钱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金融机构的合规意识显著提升,实际上打击洗钱犯罪的三年行动已经顺延一年,直至2025年12月。


【捷软反洗钱】认为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打击洗钱犯罪的工作,从司法机关、公安部到反洗钱管理行政部门人民银行都将高标准、严要求的持续努力,义务机构将更加专业高效的开展反洗钱工作,一起预防洗钱犯罪、有效遏制上游犯罪,维护金融秩序、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

文章来源:捷软反洗钱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客服热线

400-886-7799

联系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8号楼31层2702单元31012室、33层2902单元33010室